读«三国演义»有感 五年四班 许哲宁

发布人:新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这样一本书,它巍然屹立在文学的巅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的名字就是《三国演义》。

        这本书描写了从东汉未年到西晋初年之间将近一个世纪错综复杂的斗争,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军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物形象脍炙人口。   

        其中,这本书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曹操多疑杀华佗》。这故事写了曹操早年间患了一种头风症,一旦发作便头痛欲裂,痛苦不堪。到了中年,愈发严重,请了很多医生前来诊治,却收效甚微。由于华佗的医术名震天下,所以曹操便召华佗前来治病。在经过望闻问切后,华佗认为曹操的病需要做开颅手术,将脑中的“风涎”取出来。华佗为其解释时,又提到为关羽刮骨疗伤,并称关羽乃神人。因此曹操怀疑华佗与关羽有勾结,生性多疑的曹操却认为华佗想趁此机会杀掉自己,于是便将华佗关押在监狱,拷打而死。

        从这个故事我们能看得出曹操的生性多疑。多疑之心往往都起源于我们心中先入为主的思想。当我们心中认定了一个事实时,我们往往会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蒙蔽,无法客观地分析、判断事实真相,从而导致在内心中反复对这个事情做出主观臆断。如此循环往复,我们便会陷入“多疑”的泥沼。

        同样,在本书中还有一个故事«空城计»也是与多疑相关的。主要写了司马懿得“街亭”后,诸葛亮只带2000军退守西城。这时司马懿带15万大军来攻城,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情急之中,用“空城计”让谨慎多疑的司马懿退了兵。这个故事中,我们意识到若司马懿不那么多疑,诸葛亮就有可能被擒。可见,在生活中当我们减少一分猜疑,心中的天空就会湛蓝一些;当我们放下猜疑的包袱,身心就会更加自由一点。

        《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跌宕起伏,描绘的人物性格鲜明立体,除了有谋略超群、野心勃勃的曹操;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武艺超群、义薄云天的美髯公关羽;还有胸怀大志,仁义之至的刘备。希望大家有时间能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书,十分值得。